Page 19 - IEM_0916
P. 19
本文章由CRI.cn提供
上海里弄:一座城的記憶 失落的故鄉
在高速城市化帶來的拆遷與翻新中,許多原住民不但在現實中遭放逐,還在記憶的家園裏被驅趕。幸而,上海正在追尋更有人情味
的舊區改造方式。值守老房子的人們,也正以自己的趣味營造著延續城市記憶的有機更新。
2013年,為了聽“上海文學計劃”的講座,我第一次來到思南公館。一幢獨棟老洋房早早坐滿了人,等待數十位中外作家朗讀自己
的作品。最後出場的葡萄牙作家喬· 托圖説上海這座城市隱藏了很多東西,“按摩師不只是按摩師,髮廊妹不只是髮廊妹,‘全家’裏也
沒有全家人在吃飯”。我還記得,散場後出門,成片洋房的輪廓在暈黃燈光中若隱若現。
這片東起重慶南路、西至思南路西側花園住宅邊界,南鄰交
通大學醫學院、北抵復興中路的街區,還有個樸素的名字叫“盧
灣區第47、48街坊”。分隔兩片街坊的思南路始築于1912年,原
來叫馬斯南路,因法國音樂家Jules Massene而得名。由思南路近復
興中路進入步行街,便是踏入思南公館的最尋常路徑。兩百米長
的路上矗立著十八幢老建築和五幢新建築,穿插了六個大小不一
的開放空間,眾多店舖散佈其中,吸引人坐下、起身又來回。
為何安頓于思南公館?詢問之下,店主們不約而同答:被法
式風情迷倒。的確,如果有所謂上海夢,“法租界情結”應是其
中一個。出步行街,往南的四排相似別墅群在20世紀30年代吸引
了大批名人遷入,今天的思南公館87號曾是梅蘭芳寓所,81號則
住過《孽海花》作者曾樸,也是當年法國文學沙龍的主要場地,
想來今天的“思南文學之家”也是有點兒致敬的意思。
思南公館能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名士雲集的高級住宅區,並非偶然。當時上海的工
業化矛盾已經冒頭,正值國際上流行專治城市病的“功能分區”理念,法租界公董局便欣然
一試。借著總領事集權制的便利,公董局將工商業的消極影響從住宅區中一舉剔除。馬斯南
路街區規定只許用磚頭和石塊建造西式房屋,必須有衛生和暖氣等設備,區內無論是商業設
施的業態與規模,還是生活垃圾與各種污染,都做了具體限制。大刀闊斧的改造讓馬斯南路
成為其時上海最令人艷羨的街區,書店、洋酒店、水果店、音樂舞蹈學校和醫療診所各樣齊
全,濃郁的法式情調如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所言:“天下別無二家”。
然而此後戰亂迭起,20 世紀50 年代後租界風光不再,馬斯南路隨之不振。直到20世紀末,
思南路成為盧灣區密度極大的居民區,從1944年的每幢兩戶發展為平均每幢14戶。思南公館
先放開一步,以住宅置換、居民外遷、必要修繕、整幢使用的方式重建街區。1999年思南公
館項目啟動,邊置換邊修復,十年後最後一戶才搬走,最終保
留、保護老建築51座。在街區轉一圈,你會經過獨立式、聯立
式和帶內院獨立式花園洋房,經過聯排式、外廊式建築,經過
新式里弄、花園里弄和現代公寓構成的建築群,真真一場上海
近代住宅建築展。
與歐洲城市如巴塞羅那,或者小型歷史名城如平遙不同,
上海的歷史建築沒有形成城市規模,而是以點狀或片區的形式
出現,這就導致在城市功能大幅拓展時,里弄街區的保護與更
新不得不被擠兌,除了部分弄堂被作為歷史遺産保護,大多都
已被新式住宅小區和摩天大樓吞噬。
本文章由CCTV.com提供